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越民生·走读乡村习作之19】马剑沈家游学散记

蔡羿颉 越民生
2024-09-04

点击“越民生”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


马剑沈家游学散记
诸暨开放双语学校 羿颉

炎炎夏日,我们坐车来到了马剑的沈家村,今天不光是来旅游的,更是来了解我们诸暨传统古村落的乡土文化,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。


我们将近30人的游学队伍,在沈老师的带领下,兴致勃勃来到沈家塌石岭参观鱼化石基地。沿着蜿蜒的山岭徒步攀登,在一处并不起眼的坡顶,沈老师让我们停了下来。原来就在这片山岭旁边,分布着一块块板状结构的岩石,层层叠叠,像书页一般,这些一片一片的页岩中就隐藏着属早白垩纪的寿昌中鲚鱼化石。经浙江大学地质学家鉴定,现在郁郁葱葱的山岭,在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。据宋人杜缩《云林石谱》说:“古之陂泽,鱼生其中,因山顺塞,岁久,土凝为石而致”,说的就是鱼化石的形成过程。意指火山爆发, 喷出铺天盖地的岩灰,将在湖泽中怡然自得的鱼压入湖底,窒息死亡,因与空气隔绝,不致腐烂,就将鱼体印在冷却凝国的岩灰之中,并历经亿万年以上地质沧桑变迁,才使鱼化石逐步露出地面,为今可开采利用。鱼化石的开发价值很高,用作标本、装饰、摆设等供艺术观赏,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价值。现已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资源。


接着沈老师带领我们前去探访古时通往杭州的洋越岭古道。原先在学校的时候,对古驿道是只知其名而未知其实,这次才有机会一睹其真容。原来是大小不等的石头铺在路上筑成的仅一米多宽的土路!这古驿道历经几百年马蹄掌和车轮的的叩击,石头表面已磨得极其光滑,石间长满了车前草,在这荒僻的山脚,1200多米的古驿道,整体保存完好,给我们留下了古代交通的活化石。踩在高低不平的驿道上,我走了一会就累了,沈老师说这在古代是省道呢!想着我们现在出行都是宽广的高速公路、舒适的汽车、高科技的飞机,回看我们的先人却常年奔波穿梭在这样的古驿道上,在艰难中延续着不屈的生命和希望,真让我敬佩啊!


最后我们参观了村头的沈氏宗祠。到了沈氏祠堂我才真正理解课堂讲的雕梁画栋、飞檐翘角、典雅华丽、栩栩如生等词的含义。这是集建、雕、画于一体的艺术品,怪兽、神兽、人物、花草、树木等等,千姿百态,应有尽有。古代人的艺术是一流的,智慧也是一流的,在这儿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古人唱戏也是有“扩音器”的,戏台上方的鸡笼顶设计就相当于现在的扩音话筒,它能使台上演员的演唱清晰的传到台下每个观众的耳朵里。鸡笼顶雕刻镶嵌着三国演义盘龙镇16个人物,气势威武,形象逼真。中国的乡村有许许多多的宗祠,但是很多都在日本侵略或者文化大革命时毁掉了,像马剑沈氏祠堂那样从古代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。沈老师是本地人,向我们娓娓说起有关的民间传闻:有人说当年日本鬼子来时,村里有些聪明人在那些很精美的浮雕表面填上黄泥,使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,甚至是丑陋至极;有人说日本人的马走向沈氏祠堂那边时突然受惊,前蹄上仰,嘶声大孔,然后小日本慌忙绕道而行;有些说日本人来时有个聪明的沈家人把进沈家的路标转了个方向。不管是哪个版本,都说明是沈家村的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保护了沈氏祠堂,这让我对这里的村民多了一份崇敬。


最后我们来到了侯门山乡村图书馆——一所山坡上的旧学校、简陋的教室,这里也是越民生的爱心基地,是为乡村留守儿童筑起的爱巢。“留住乡愁,种下希望”,越民生负责人陈老师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,她一直热爱着她的家乡,也用实际行动回馈她的家乡。陈老师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,去思考。饮水要思源,我们坐在陈旧的课桌上,体会着爸爸妈妈小学时代的读书环境。志愿者戴老师用她美妙的歌声一遍遍教我们唱《陋室铭》、《少年强则中国强》。是啊,堂堂正正少年郎,河出伏流一泻汪洋,唱得我是热血沸腾。


这次的游学是我所有的旅行经历中最有趣、最有爱心、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。不仅仅增长了历史知识、文化知识,更是增强了我做为一名中国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:少年智则中国智,少年强则中国强,堂堂正正做个少年郎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指导老师:戴小娟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越民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